2025年9月21日,在踏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十天,我所在的地星学院607党支部迎来了首次意义非凡的集体学习会议。这场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研讨,宛如一把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钥匙,轻轻开启了一扇历史与现实紧密交织的精神之门,让我在震撼与感动交织的心境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科研使命与时代赋予的担当。
会议伊始,支部书记精心播放的阅兵式片段,瞬间将时空的指针拨回到2025年9月3日那庄严而神圣的天安门广场。当14个徒步方队以“一老一新”别具匠心的队列设计稳步通过时,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的战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与新时代特战装备方阵那威武雄壮的身影交相辉映。这一幕,仿佛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从“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岁月到“东风导弹”的威震四方,从“人海战术”的悲壮冲锋到“无人作战体系”的智能协同,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巨大跨越,更是一个民族从积贫积弱到自立自强的伟大精神蜕变。
作为地球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我联想到实验室里的质谱仪与野外勘探的无人机——这些“科研重器”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战略装备”?正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防空洞里坚持教学,今天的我们更需在仪器前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将个人研究融入国家“深地资源勘探”、“碳中和”等战略需求,让每一组数据都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注脚。
支部党员分享的阅兵细节让我深受触动:预警机搭载的先进火控雷达,与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结构的原理竟有相通之处;无人机方阵的集群智能算法,与地球化学模型中的多参数耦合计算异曲同工。这让我意识到,科研创新从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战场。
会议中提到的“两弹一星”精神与抗战精神的内在共鸣,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地球化学研究虽不似国防科技那样“显山露水”,却在资源安全、环境治理等领域默默守护国家根基。正如抗战时期人民群众用“地雷战”、“地道战”创造战争奇迹,我们也能通过创新深部探测技术、开发绿色修复方案,在科技领域开辟新的“抗争”路径。
支部讨论环节,一位党员的发言让我陷入深思:“抗战老兵胸前的勋章是英雄的基因,而我们科研人的‘勋章’应当是论文里的创新点、专利中的核心技术。”这让我联想到刘东生院士团队平息170多年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他们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诠释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抗战精神”。
作为国科大新生,我深知自己手中的采样管、分析仪,承载着比抗战时期更复杂的使命:既要像地质学家在岩层中寻找历史印记那样深耕专业,也要如抗战将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般勇攀高峰。当未来某天,我们的深地探测技术揭开地球奥秘,当环境修复方案让青山重现,我想那便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
会议尾声,支部书记带领我们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中,我仿佛看到两个时空的重叠:80年前,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80年后,我们在实验室里为攻克“卡脖子”技术彻夜难眠。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这次党支部会议,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我们既要像抗战老兵那样铭记历史、敬畏牺牲,更要以“强国有我”的信念,将个人理想汇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从今天起,我的科研日志将多出一行特别的标注——“以抗战精神为尺,丈量每一份数据的价值;以地球化学为笔,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
走出会议室,雁栖湖的晚风拂过面颊。我知道,这风里既有1931年东北抗联战士踏过的积雪,也有2025年阅兵战机划破的云霄,更将见证我们这一代人,在科技报国的征程上,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抗战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