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全体党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5年11月12日晚上,地星学院606党支部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2楼229室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学习活动。此次活动由党支部书记王柯帆带领全体党员学习讨论,旨在增强支部党员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柯帆主持会议
会议聚焦身为学生党员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党支部委员为引领,动员全体党团成员积极参与。与会成员立足自身实际与专业情况,结合自身真实感受交流思想,展开热烈讨论。
焦玚同志率先发言:“过去,我对民族工作的理解较为片面,总觉得这是边疆地区或少数民族同胞的事情,作为内地汉族学生似乎“插不上手”。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某个群体的专属任务,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汉族人口占全国绝大多数,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中更应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虽身处校园,但绝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破除偏见与误解;另一方面,要在日常交往中践行团结理念——比如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在网络空间坚决抵制煽动民族对立的言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张嘉鑫同志充分肯定了焦玚同志的发言并补充道:“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从民主改革到脱贫攻坚,再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汉族援藏干部、教师、医生和技术人员的默默奉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基础设施飞跃、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同样凝聚着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建设者的汗水。这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行动构筑的现实大厦。”
朱保乐同志感慨道:“这次学习让我意识到:西藏的清洁能源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保障都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而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守护。新华社报道中提到,新疆某大型锂矿项目就有汉族工程师与维吾尔族技术员协同攻关——这不就是“共同体”的真实写照吗?作为地质学生,我们未来可能从事西部找矿、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工作。若带着偏见出发,就难以真正融入当地、服务当地。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主动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渠道了解真实的新疆、西藏等民族自治区状况。不让错误认知像沉积物一样层层堆积,而是用客观事实澄清误解。”最后张晓硕同志说道:“我过去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多停留在“尊重差异、和睦相处”的层面。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根基。西藏60年、新疆70年的发展奇迹,正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生动写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更要在日常交往中主动打破隔阂——比如在校园里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节、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同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在知行合一。”
最后,最后王柯帆总结会议内容。今天的专题学习,四位同学结合自身实际,从科研认知、信息辨识、日常言行和身份认同等角度,谈体会、讲思考、明方向,既有思想深度,也体现了我们地质学子应有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的地质青年,我们虽手持罗盘、脚踏岩层,但心中必须装着祖国山河、装着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希望全体党员以此次学习为起点,持续深化理论武装,自觉抵制错误言论,在科研实践中厚植国家意识,在日常交往中践行团结理念,真正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念,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
与会成员积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