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DSCF0606.jpgDSCF0663.jpg12月10日晚,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大气云降水物理风暴实验室主任雷恒池研究员坐客研究生院,为大家做了一场生动别面的气象讲座——人工影响天气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首先,雷老师向大家展示了1896年巴黎出版第一部国际云图,形象的展示了卷云、卷积云、冰晶、冻滴、冰雹、霰的形状各式各样,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然后,雷老师简要介绍了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的历史。物理学家IRVING LANGMUIR在1943年开始研究人工影响天气问题,是人工影响天气的开拓者。而后,Schaefer发现:按计划准备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一架飞机向云中播撒小块干冰,而将过冷云大规模转化为冰晶云。由此他相信,这种作业是切实可行、比较经济的,同时,大面积的云系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人工影响。这一发现极大的促进了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1946年秋季,Vonnegut博士在实验中发现碘化银和碘化铅的晶体结构和冰晶相近、又不溶于水,由此发现有效的播云催化剂--AgI 。这些发现使得人工影响天气的初期社会效应比原子弹爆炸还要轰动。 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始于1956年,赵九章、顾震潮、程纯枢、徐尔灏等是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先驱,早期在吉林、中南、华东地区实行人工降雨作业,并且在黄山、衡山、庐山设有云物理观测基地。其中,顾震潮先生,作为云降水物理的开拓者,提出了著名的暖云降水的起伏理论,以及人工降水作业时的最佳播撒方法。他对盐核的来源、云滴谱的形成理论、云动力学、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检验、雷电定位和闪电信息的利用、爆炸对云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见解。 然后,雷老师介绍了人工催化理论即静力播云假设和动力播云假设,冷云、暖云降水机制和人工增雨理论。接着,他简要的说明了人工防雹的物理概念,重点分析了防雹利益竞争理论:人工播撒足够多的冰核,与自然云中的雹胚互相争食过冷水,使得雹胚不能够长大到形成灾害。并指出利用Bergeron理论,促使过冷雾滴向冰晶转化,形成大的雪晶,降落到地面可以实现人工消过冷雾。并且向大家展示了多次人工消过冷雾的实例,在场观众无不惊叹。 接着,雷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奥运会人工降雨的流程和成果,并且结合我国人工影响我国现状:即随着探测手段(云物理综合观测实验基地、车载3cm多参量雷达、多参量雷达、移动雷达)的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一片红”。 最后,雷老师指出,人工增雨作业的核心问题是:对象、方法和效果检验的问题,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可以把已有传统的运动力学、微物理学、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和最新的、严谨的控制论、规划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可行方法。总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任重道远。 雷老师的讲座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场下观众积极地提出问题,雷老师热情的一一讲解,在一片热烈的讨论中,此次讲座结束。讲座刚结束,场下还未来的及提问的同学又充满好奇的向雷老师请教。 地学院 王秀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