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圣标:沉积盆地热史恢复与烃源岩热演化

  • 日期:2013-07-04
  • 1885
7月2日下午1:30,应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琚宜文教授的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胡圣标研究员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607教室做了题为“沉积盆地热史恢复与烃源岩热演化”的学术讲座。 在同学们热烈掌声中,胡圣标研究员快步走入讲台。讲座开始前,胡老师平易近人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流程,并表示本次讲座分两个环节进行,中途有一次讨论、答疑环节和一次休息时间。讲座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围绕沉积盆地的热史恢复和烃源岩演化,第二个环节集中讨论地热资源。首先映入同学们眼眸的是一些妙趣横生的图片,胡老师追古抚今、“瞻前顾后”将钻井测温设备的“古”与“今”栩栩如生地呈现,并举出了青藏高原红参1井、江汉油田、川泉128以及龙深1井等实例。要分析沉积盆地热史,首先得知道控制沉积盆地地温分布的控制因素。在这里,胡老师列出了主要的四点控制因素,即区域构造-热背景、地下水活动、岩性-结构(膏岩层、基地起伏等)以及气候长周期变化。对与这四点控制因素,胡老师做出了详细而“给力”的解释。如地温由青藏高原→龙门山→四川盆地逐渐变冷,这与沉积盆地所处的构造背景(挤压、伸展)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地下水活动的补给区相对比排泄区的地温要低等。盆地热史恢复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定性阶段、定性-半定量阶段和定量阶段。对于盆地热史恢复的原理和方法,胡老师表示,盆地古温标热史反演和岩石圈构造热演化模拟能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于2:30左右,第一环节的讲座结束。不少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胡老师讨论。有同学甚至问题中提出问题,层层跌进,足见科学奥妙无止境可言。时间如水一般,在胡老师浓厚专业知识的熏陶之下,同学们不知不觉走过了盆地现今地温场、盆地热史恢复方法的分类及发展历程、盆地热史恢复的原理和方法、四川和南海的研究实例以及具有再生价值受胡老师“关爱有加”的地热资源等“好戏”。最后,胡老师用一张意味深长的照片结束了本次讲座。“地热开发利用的好戏即将上演!”,同学们或许都会相信。但最让同学们相信的是,何老师的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幽默风趣早已铭刻于心。 胡圣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热流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1)岩石圈热结构,大地热流测量、岩石圈热结构与构造-热演化等。(2)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应用,沉积盆地热史恢复及烃源岩热演化等。(3)造山带冷却史与抬升速率;低温热年代学和低温场模拟。主要科研简历及成果: 自1986年开始热流测量,地学断面地温场模拟和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此后,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在古温标热史反演和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应用,裂变径迹和U-Th/He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其在造山带冷却史和地质体抬升速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50篇。曾获199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6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金锤奖。 卜红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