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传来喜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申报的 “东帝汶断裂带热年代学与地质灾害风险研究计划”,成功入选联合国 “2024-2033 可持续发展科学十年(IDSSD)” 首批认证项目。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迈出关键且坚实的一步,开启了国际合作的新篇章。
图1 帝汶岛地区1970-2025年的地震数据 (https://ds.iris.edu/ieb/index.html/)
该计划为期 5-10 年,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创新署、印度尼西亚大学共同推进,旨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科技交流与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共同助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印度尼西亚群岛与东帝汶地处构造活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图1),这项获联合国认可的计划对提升上述高风险区域的抗震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潜力。
计划紧扣 IDSSD “推动人类健康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的宗旨,聚焦岩石地球化学、热年代学及海洋地球化学研究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将通过分析岩体冷却历史、剥露速率、断裂活动期次及海水地球化学组成变化来评估地震等风险,同时搭建联合实验室,为地质环境和气候等影响下的社会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政策及灾害防范等减灾策略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据悉,联合国《2024—2033 年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决议于2023年8月在联合国大会通过,旨在通过科学促进全球合作以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为落实该倡议,UNESCO于2023年10月正式启动“科学十年”项目征集工作。经过全球范围的严格遴选,包括本计划在内的第一批25个计划入选“科学十年”首批清单。
图2 UNESCO确认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莉迪亚・布里托(Lidia Brito)在5月5日的确认函(图2)中对该计划表示了认可与祝贺,并强调了参与者需遵循开放科学、知识共享以及国际合作的原则。
这一项目的成功入选,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力推动区域在应对地质灾害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项目团队负责人简介:
Quek Long Xiang(郭龙翔)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特别研究助理,主要从事矿物同位素年代学与造山带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他深耕东南亚关键造山带演化及特提斯洋构造域研究逾十年,现作为地星学院李继亮岩石大地构造实验室核心成员,统筹管理大地构造实验室的科研攻关与国际合作项目,主导实验平台标准化建设及东南亚区域地学数据库开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2023)。
李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长聘副教授,主要从事岩石大地构造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国家青年人才,中国科学院引才计划及中央高校科研能力提升等项目,获第19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现任Geology、GSA Bulletin及Tectonics等国际SCI期刊编委和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