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单位推荐、形式审查、初评、终评程序,中国地质学会2024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和地质找矿重大成果揭晓。中国科学院大学琚宜文教授团队“华北赋煤区甲烷开采-防灾-减排一体化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入选为“2024年度十大地质科技重要进展”之一。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会议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找矿新突破,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地质行业高质量发展”。本届年会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云南省地质学会承办,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单位、分支机构和省级地质学会,全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勘单位、行业企业等单位的近2500位代表参加会议。云南省副省长郭大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学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Hassina Mouri视频致辞。许志琴、陈晓非、杨经绥、毛景文、侯增谦、肖文交、孙焕泉、朱敏、唐菊兴、殷跃平、王焰新等院士专家出席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向“中国地质学会2024年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和地质找矿重大成果”主要完成人代表颁发了证书。
琚宜文教授联合国内外优势科研团队,针对华北赋煤区甲烷资源,攻关“开采-防灾-减排”一体化技术,最终目标引领能源行业碳中和实践。团队从煤系储层中甲烷如何赋存与富集、如何高效开采与井下防灾、以及不同浓度甲烷如何阶梯利用与排放控制三大方向突破,取得三项创新成果:厘清了华北赋煤区盆地演化与分异过程中煤层就位-赋存模式和甲烷富集产气模式,首次从纳米视角发现了煤结构-物性突变特性,提出了针对华北赋煤区煤储层的“微纳米孔隙导流”甲烷高效开发地质理论;率先提出了基于微纳米孔隙扩增效应的地面、井下以及地面-井下协同储层改造技术体系,破解了常规水力压裂难以有效改造煤储层微纳米孔隙的世界难题,同步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创建了以煤储层甲烷含量为核心的“新排放因子”碳排放计算模型,集成了多源不同浓度甲烷阶梯利用技术,助力我国能源基地建设。由此形成的华北赋煤区甲烷资源“开采-防灾-减排”一体化理论技术体系,也为全球煤矿区减碳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开始组织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活动,通过遴选在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工作中作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成果,树立地质科技工作和地质找矿的先进典范,激励地勘行业学习先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找矿突破,为推动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