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0 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主办的 “雁栖湖・地球与行星前沿论坛(2025 年第 1 期)” 在学园四 256 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地球与行星科学中的前沿问题为核心主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领衔,多位青年学者围绕行星科学前沿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交流。
论坛正式开始前,由毛伟副教授主持会议,周信副教授做论坛介绍,地星学院党委书记周元泽教授和科研处处长李忠海教授先后登台致辞。他们首先对到场的院士、学者、师生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背景与核心意义,强调 “月球和月震” 主题在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前沿价值,以及多学科交叉对推动领域突破的关键作用。
两位老师还代表学院表达了对论坛的期许,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交流,促进师生对月球与行星科学前沿的理解,激发科研创新思维,同时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搭建合作桥梁,为整场学术盛宴拉开了精彩序幕。
周元泽教授致辞
论坛伊始,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石耀霖带来题为《月球和月震》的主旨报告。他从月球内部结构探测的历史脉络切入,将月球与地球进行了详细对比,系统阐述了月震的成因机制、活动规律及其对月球演化研究的科学意义。
石院士将地质学、地震学与比较行星学巧妙融合,通过定量模拟展示了月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与月震活动的关联。
石耀霖院士做报告
在互动环节,石院士与现场师生就 “月震与地球地震的动力学问题”,“为什么月球20亿年存在火山活动” 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其深入浅出的解答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让在场听众深受启发。
在后续报告中,多位青年学者从不同维度拓展了行星科学的研究视野。
周信副教授从行星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角度,探讨了行星内部热演化、大气演化与宜居性的定量关系,展示了数值模拟在宜居行星筛选与演化机制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毛伟副教授通过地幔对流的数值模拟实验,揭示了行星内部物质循环如何塑造其表层地质结构,探讨了火星等类地行星的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胡才博教授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月球陨石坑在地质时间尺度下的退化过程,分析了初始地形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为月球地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
胡才博教授做报告
蔡闹副教授则从实验岩石学的角度,介绍了高温高压实验如何为行星内部物质组成、相态结构研究提供直接依据,助力构建更精准的行星内部模型。
论坛全程学术氛围浓厚,报告间的问答与讨论环节,师生们就行星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方法创新等话题积极互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
论坛最后,与会嘉宾、报告人、学院领导与现场师生共同合影留念,为本次聚焦 “月球和月震” 的学术盛宴画上圆满句号。
本次论坛不仅展现了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也为青年学者、院士专家、学院领导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有力推动了学科交叉与前沿探索的进一步发展。